高端响应式模板免费下载

响应式网页设计、开放源代码、永久使用、不限域名、不限使用次数

什么是响应式网页设计?

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怎么做app(汇总)2篇

2024年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怎么做app 篇1

如果说微信是面向普通人使用的社交工具,那么微信公众号则是面向商业实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创建自己的粉丝群,通过微信的强大导流能力为商业进行导流。

在功能定位方面,微信公众号属于微信的功能之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强调的还是沟通的方式,在功能上还是以宣传为主,在其他业务方面则没有明显的支持。

小程序则在功能上进行了扩展,通过小程序能够完成一些基于微信的轻应用,小程序严格说是一个产品。小程序与公众号不同,强调了功能,一些轻量级功能是可以在小程序上实现的,很多App产品把小程序作为一个功能上的补充。

微信公众号的优势是成本低,基本的功能普通用户就可以完成,缺点是功能单一。小程序的优势同样是开发成本低,缺点是大小有严格限制(2M),不能部署更多的应用。在用户使用体验方面小程序同样表现一般,由于在微信的整体框架下进行开发,所以很多开发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这就决定了在功能设计方面的局限性。

App的优点是功能全面、使用体验好、数据独立,缺点是开发成本高、推广难。

同为创业者但是起点会不同,如果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一定的用户资源,那么做App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然后通过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来丰富产品线,毕竟微信的用户基数比较大,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导流渠道。

如果创业初期资金比较紧张,产品本身以线下消费为主,那么做微信公众号是个比较务实的选择。一方面微信公众号好推广,用户接受度比较高,另一方面公众号也能起到宣传的作用,也可以完成一部分功能。等未来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产品逐渐丰富的时候再考虑做App也是完全可以的。

如果产品本身以线上业务为主,可以考虑做小程序,这样可以节省制作费用,同时也能充分利用微信的导流能力。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对比分析和建议,如果有具体的问题可以咨询我。

2024年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怎么做app 篇2

自从张小龙在2018微信公开课Pro上提到微信公众号将会有独立的App以后,就让很多标题党公众号很兴奋的推送,大家也以为我们可能会有一个单独看微信推送的App,以及一个可以关闭订阅号的纯粹的微信。

不过这很显然是想多了,而我很奇怪大家为什么会这么想,我从一开始就没有误会他的意思,这个App就是给运营者而不是读者用的。想来可能是大家的执念太重了。

今天白天,36kr从魏武挥那里拿到了“微信订阅号”App的几张截图(虽然原文报道并未指明供图者,但简单搜索图片中相关文章标题即可得到)。

具体图片,请移步原文查看:http://36kr.com/p/5114563.html

该App的其他部分,和现在使用“公众平台安全助手”登陆手机网页后台,是能实现一样的功能,例如检查已推送文章,查看留言评论赞赏数据等,只是界面有差异;并且可以在一个手机上管理多个公众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机上可以直接编辑公众号图文素材。编辑区域非常简单,依次有四个按钮:插入图片、拍照、插入音乐,展开/折叠键盘。

如果按照这个功能区推算,那么手机上编辑的素材是不支持图文混排,复杂的版式设计,以及也不支持视频的。而这就表明已经在电脑编辑到一半的素材,可能无法用手机继续编辑,或者在手机编辑器上会损失一部分样式。

疑似完全在手机编辑器上生成的文章,可以参考魏武挥老师的最新推送:http://mp.weixin.qq.com/s/0yTx6_8LdbUdgJOHiqHBlA

张小龙在演讲里说,手机App只是因为没有打磨足够好所以才没有及时推出。他说App是本来就应该有的,因为手机上看的东西不用手机生成是很奇怪的。这个观点我是很赞同的。

手机上写东西不是不可以,但是手机写出来的东西和电脑写的东西有明显的区别。电脑的显示空间更大,所以可以把段落写的长一点,而手机屏幕上同样长的段落会密密麻麻的很不舒服,所以很多微信公众号的排版在手机上可能不是很人性化。反过来,适合手机的排版会把一些文字段落拆开,使得段落显得非常松散,整篇文章看起来像是一首长诗。

也因为桌面电脑的键盘提供了一种不用动嘴可以很安静的沉浸式写作和快速修改的环境,所以到现在为止依然是最好用的生产力工具。手机如果想输入长篇大论是很累的,而语音输入要想让大家没有心理障碍地接受也还需要时间。

所以,现在使用手机写的东西都不会特别长。但是跟持续了好几年的140字比起来,也还是会稍微长一点。所以现在微博率先完全放开了单条微博的字数限制,而后来跟进的微头条也类似。

实际上,使用长微博形式发送想法,用最简单的编辑器在不知不觉中就写了很多字,其实是潜意识中给人“写字可以很简单,门槛很低”这样的想法,是很激励创作的产品设计。

所以你完全可以把通过手机App生成的公众号素材看作是“微微博”——微信的“微博体”,它们本质上都是指向同一个东西的。

这种产品设计寄托着微信看到更多普通人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期望,也力图从产品设计上稀释那些善于在PC端后台炫技,插入富媒体做复杂排版的,工于心计的运营者的比重。

猜你喜欢